人勤春來早,在位于湖北宜昌繁華鬧市區的一處施工工地上,鮮見以往到處奔波的施工人員、運轉的機器,往來社會車輛正常行駛,未受影響。倘若沒有綠色圍擋遮掩,行人難以知曉這是三峽集團長江大保護項目的施工作業場所。
究其奧妙,在于其“地下”的頂管安裝及污水管道非開挖修復等“微創手術”。這種人員、機器稀少的“智慧工地”,令人稱贊!
說起建設工地,眼前總會浮現臟亂、粉塵乃至噪音等印象。實際上,“智慧工地”早已今非昔比,它利用BIM(建筑信息模型)、數字化智慧平臺,對人、材、機、資源實施科學配置,精準管控,從而實現極簡組織、科學工期和降本增效,進而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,減少工地現場污染物排放,通過節能、減碳、降廢推動建造方式向綠色化轉變。毫不夸張地講,“智慧工地”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一種體現,是織起一張環境管理、綠色施工的智慧“保護網”。長江大保護項目中的污水管道非開挖修復“微創手術”,少開“馬路拉鏈”少破土,低噪音,無廢土運輸、煙塵污染,施工中不產生二次污染,能夠將對城市正?;顒拥挠绊懡档阶畹统潭?,確實善莫大焉。
“智慧工地”將工地的科學管理提檔升級。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,工地上粗放式的管理老路走不通了。正如長江大保護宜昌“兩網”(污水廠網、生態水網)二期項目總承包商——三峽發展公司武漢分公司(三峽分公司)經理陳澤華所言,“智慧工地”一頭連著數字技術,一頭連著建造工程,是兩者互促發展的“融合體”。相較傳統工地,“智慧工地”優勢明顯,如:效率提升、工作便捷、大數據分析、精細化管理、材料有序配送等。物聯網、人工智能、云技術等一旦引入建設工地,就能最大程度地收集人員、安全、環境、材料等關鍵業務數據,提高工地現場的生產效率、管理效率和決策能力等,實現工地的數字化、精細化、智慧化管理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,我們參與的長江大保護項目逐漸增加,更需加強施工現場安全管理、杜絕各種違規操作和不文明施工、提高工程質量,而有了“互聯網+”的理念和技術作為“新引擎”,“智慧工地”自然水到渠成。
“智慧工地”賦能文明作業、綠色施工,受益最大的是當地群眾。長江大保護項目本身就是生態工程、民生工程,在建設過程中打造“智慧工地”,更能昭示民生情懷、彰顯為民宗旨。比如在施工現場,配備了揚塵監控儀與噴淋降塵系統聯動,在環境指數超過閾值時立即啟動揚塵噪音監測,施工環境立體監控,探測噪音、PM2.5等環境數據,及時調整施工方法,做到綠色施工。還有智能化噴淋、霧炮降塵、智能水電監測等一系列智慧環境管理的用品,在工地上大顯身手。多款智能機器人走上工地,高效協同,完成從澆筑到清掃等全環節工作。智能化的生產線兢兢業業,24小時無休,不僅提升效率,縮短工期,更主要的是輔助和替代“危、繁、臟、重”施工作業,減輕工人的勞動負荷,盡量減少對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,可謂貼了民意,暖了民心。
一年春作首,萬事行為先。三峽人參與的長江大保護項目正持續推進,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進入了全面鋪開、重點實施、縱深推進的新階段。而一個“智慧工地”項目的實施,伴隨的是全過程工程數據的記錄保留,是對后續項目管理和同類工程建設持續改良增效的經驗積累。像這類“智慧工地”,希望越多越好?。R飛)
編輯:李雷 楊思恒
發布日期:2023年02月18日